2014年大年初一,在别人还忙活着煮饺子的时候,我已启程前往西安咸阳机场,准备我第一次的出国旅程。这次出去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安排,作为带队老师前往澳大利亚学习访问的。和我的同事第一次迈出国门,在异国度过中国的传统佳节,心里多少有些遗憾,但十三天的学习下来,接触到澳大利亚先进的学习理念,真的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开始的遗憾也化作了最后的感激和兴奋。
其实在我的眼里,在浦东机场候机开始,我的学习之旅就开始了。
不仅仅是对于英语的学习,而是作为一个人对未知事物的学习。这是我第一次出过门,也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所以关于行李的打包,关于托运行李箱的重量,和登记物品携带禁忌,国际航班登记时间等等,都是新的知识。经过相对比较长的飞行以及转机再飞行过后,飞机终于在阿德雷德 (Adelaide)机场降落了,全新的美好的体验也就开始了。
从下飞机的那刻起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澳大利亚的环境。作为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国家,污染很少。因此在澳大利亚期间,所到之处都是蓝天白云。天空永远是湛蓝的,空气也都是清新的。到处都是绿地,鲜花以及茂盛的植被。还有到处的古老建筑,完全没有现代城市的高楼林立的压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我来说也算是心旷神怡了。
其实感受最深的还是与之相匹配的人文环境,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交通状况。路上行驶的的车辆算是井然有序,鲜有人在开车的时候按喇叭。大家也没有不断的插空超车的习惯。走到路口,你要去哪个方向,红绿灯上有你想要通过的方向的按钮,一按,剩下的就是等绿灯的亮起。大家在等待的时候也是自动的排队,而且会相对安静的排队。在路上问路的话,绝大部分人都会很热心。这确实让人也比较舒心。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最后在学习的那段日子,感受到澳大利亚中学的授课和教学模式,感悟人家的先进教学理念,感动人家选修课开设的规范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这一周的时间,我跟着学生一起走进课堂,让我最为惊讶的是,他们的学校是全电脑授课,上课时所有的课件和习题都会被发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而老师并不控制学生的电脑,这种方式多少也为学生减轻了负担同时还有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合理地整理安排以及清理他们的电脑。然而,尽管很多学生都很羡慕这种模式,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在中国并不适用。首先,我们的学生数量远远多于澳洲学校的学生;其次,这种授课方式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自制力。 其次让我感到惊讶,就是他们开设了丰富且各门各类的选修课,有工程技术,有表演艺术,有篮球运动,也汉语交流,还有木工等等,而且这些选修课开设的学生的选择,学分的认定都已经非常成熟。相比他们,我们的选修和学分认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home stay深入感受澳大利亚的家庭和主人的热情
开始听到要去澳大利亚当地居民家住宿,自己心里的忐忑,作为一个理科生,好些年前的哑巴英语也早已还给老师吗,虽说出行前还在手机上记了几个交流短语,但总觉得寄养在别人家里,就心里有些犯嘀咕。可是见到女主人,我们由衷的感到澳大利亚人的好客和热情,餐桌上为我们准备的筷子,还有两瓶老干妈,自己感动的眼泪都要出来了,八天的相处,从刚开始的忐忑惶恐,到最后的留恋不舍。
圣派克大教堂是在墨尔本的第一个景点。在湛蓝的天空下,一对新人在举行婚礼,雄伟的教堂屹立着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环绕的白色蔷薇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
走进的第二站就是墨尔本的皇家植物园,随处可见不知名的紫色花球和六七人才可合抱的形状奇特的大树。寂静清幽,有种置身世外的心境。
Gold Museum黄金博物馆似乎代表了墨尔本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疏芬山地区丰富的金矿为这里带来了财富,也是墨尔本被称为“新金山”的原因。黄金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也见证了澳大利亚这座新城市的发展。其中也有我们中国华工的身影。
疏芬山金矿小镇这座以采金而聚集起来的城镇,其中还保留着当年的各种景象。我们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人们追逐财富,聚合文明的年代。这里并没有大量的游客和戴着扩音器介绍历史的导游,传统的服装、安静悠闲的街道、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让置身其中的人们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之后去悉尼,那一片海,那一阵的海风,还有那一片片的贝壳,还有二战老兵在石壁上凿出的麦考利夫人的椅子。
我们的学生,从走进当地的学校,从开学,到最后洁业礼,到处都留下我们学生的高素质和虚心对待,渴望交流的态度。
总之,出行的点滴至今任然回味,学习的感受也时刻回想心头,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的践行,慢慢的将学到的一点点付诸实践,在澳大利亚的这段时间,每天都在充实着自己。感谢教科文组织和学校给我的这次出行的机会我的内心充满感激。这段美好的回忆让我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