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坐席专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立德树人 >> 正文

面对“做不到”的学生,教师要学会“绿色”惩罚

来源:曲江一中        作者:宛诗平       时间:2013-11-07       点击:

“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这句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这起悲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昨日上午,语文老师见到孩子的遗体后晕了过去。”(11月2日《北京青年报》)

首先必须明确,不管是谁,只要犯了错,就应该受到惩罚,任何人都应对自己行为负责,学生也不能例外。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更加不利于学生成长。老师用适当的惩罚手段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是老师应当肩负的责任。因此,面对一些学校悲剧,有人一味把责任推卸给老师不应该惩罚学生上,既有失公允,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但同时,教育又是一门爱的学问,对老师而言,如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握爱的技巧,就像在军军的悲剧中,如果老师能够变个方式来教育军军,让惩罚里面饱含更多的爱,让军军能真切感受到这种爱,或许悲剧就会避免。这实际上是一个惩罚要适度、要考虑惩罚对象的个体差异的问题了。

笔者以为,既然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就不妨借用环保中的“绿色”这一概念,老师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诸如人性关怀,学会使用“绿色”惩罚,让学生顺畅地接受老师的惩罚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看,这样的“绿色”惩罚多么富有智慧,多么富有人情味啊,也正因如此,才更易被学生接受。

逝者不可追,军军以生命的代价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但愿整个社会都能以此为戒,从军军的悲剧中深刻反思。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人本论观点,尤其在面对那些“做不到”的学生时,要多用善用“绿色”惩罚的方式,多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个体生命生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中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教育“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