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价值活动的方向。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教育目的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育目标上追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设计上彰显人本化、个性化,在课程文化上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实现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多元化。
[作者简介] 刘克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北京 100875)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价值活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应该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中小学科学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的目的、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等,或者说,它体现在科学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本文拟从科学教育的目的、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文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方面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阐述。
一、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以人的发展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要改变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过去那种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轨道上来,使其既成为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
把人的发展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第一,要追求人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又为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没有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人,一切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都将成为空谈,同样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好环境,人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要明确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能的充分发挥。第三,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最终是要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亦即,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教育目标价值取向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所以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上与大学科学教育或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它应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价值取向,而不是着眼于培养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把科学素养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价值取向,要求把掌握适用性广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关心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例如,在英国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集中反映了六个方面的科学教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科学概念;(2)训练科学研究方法;(3)建立科学与其他知识的联系;(4)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5)认识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6)认识科学知识的本质。它们体现了以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的现代科学教育目标,反映了科学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
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强调工具理性、学科本位,关注传授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结构性的传统。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科学教育目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开始向实施科学素养教育转轨。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有关科学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阶段各有关科学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中,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科学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教育目标,正指导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走向深入。
三、以人本化、个性化为课程设计价值取向
我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视统一化、规范化,反映在基础教育科学课程上,不仅表现为课程形式单一,而且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也整齐划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对旧的科学教育课程进行改造,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我国采取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形式,统一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课程结构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这种单一的课程组织方式,单一的课程形式又对迅速恢复科学教育教学秩序、统一课程内容和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用单一科学课程结构,使用统一的教科书,面对千百万具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很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也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和“科学为大众”的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大趋势。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基础教育科学课程形式上开始出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但仍是全国统一的设置方式,统一的课程内容结构,并且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是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重视学科类课程,轻视活动类课程。因此,这样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形式和内容结构,是不能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发展要求的。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以及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设计经验,根据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发展的特点,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应是多形式的结构,强调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具体来说,对于每一种科学课程形式,都应是三维立体结构。(1)要体现不同课程设置形式的内容和要求。在这里,可把课程形式分为普及课程、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三种。每一种形式又可采用学科结构式、问题中心式和综合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每一种课程形式还可分为必修或选修。(2)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角度设计不同的课程形式、内容和要求。(3)从知识类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角度设计课程形式、内容和要求。这样,不论是在形式上、内容组织上,还是在要求上,每一种科学课程都是多元化的,能够满足学生、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多种需要。另外,近年来我国还开发了网络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学生可以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课程人本化、个性化的特点。
四、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为课程文化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高科技日益增长的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人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文社会。人类追求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时满足成为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日趋结合的理性力量。当前,人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解除所面临的种种深刻危机都需要人文精神的力量。因此,科学技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当代科学教育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通过改变原有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来实现的,而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改变需要通过课程文化的重建来实现。这种课程文化的重建需要纠正传统的科学工具主义和狭隘的理性主义,强调人文精神在人发展中的价值,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人们往往将人文视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科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只不过这种反映不像其他文化形式那样直接和那样显露罢了”。从价值追求来看,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在其求真的过程中也一直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因此,科学和人文在理论上不是对立的,在实践中是相容的,它们统一于文化之中。科学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着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因此,在科学课程改革中,既要重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这是当代科学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以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为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科学课程内容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把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适当地纳入课程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差距,这就是中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科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价值取向,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科学课程内容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才能提高人的社会实践水平,从而促进社会、人和科学自身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各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中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价值取向就是指为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增强的趋势,在内容组织上应尽可能地采用“综合模式”或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
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指的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意味着科学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社会,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科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许多著名哲学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提出“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生活世界是科学课程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所获取的科学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生活世界中,赋予其丰富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的是学科结构单一模式,强调科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结构性,使得科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严重脱离,科学世界成了学生唯一的生长家园。于是,在科学教育中,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出现了危机,科学教育过程丰富的、鲜活的社会生活“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此,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人的生长危机、教育危机,就必须重返‘生活世界’”。
六、以科学探究为课程实施价值取向
所谓科学探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表述,一方面是指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得的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也指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就目前来说,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把科学探究看成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含义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类似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既体现了科学作为人类探究自然活动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的特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最佳途经。所以,在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如何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已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基础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希望通过改革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提高综合国力,增加竞争力的目的。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科学探究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探究过程,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科学教育方式,特别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科学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做”或讨论、决策、评价和问题解决等“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并形成科学态度和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在这里,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科学,这是许多科学家、教育家达成的共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科学教育理念的体现。
七、以多元化为课程评价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我国,课程评价更是决定科学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再加上科学教育开始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时所带有的功利性,使得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长期徘徊在工具理性的阴影之下。教育观念上的工具理性必然带来课程评价上的工具主义倾向,因此,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一直把学生看成被评价的“物”,而不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学生,以便对他们进行优劣分类。要使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必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课程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功能。为了实现课程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化,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价值取向无疑是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并且学生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从课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看,需要评价标准制定上的多元化。(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而且还要包括学生自己、同学、学生家长、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政府官员、专职评价机构人员、教育决策机构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当然,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评价仍占有重要地位,不过,教师的课程评价权利在原来的基础上需要消减。科学课程评价的新理念要求在课程评价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自身评价的作用,这有利于把评价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指课程评价不仅要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而且要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与应用、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探究能力的发展、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进行评价。(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面对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单一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实际上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了,它不能评价的又恰恰是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课程评价,不仅需要使用定量化的纸笔测验,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与学生进行面谈、评价学生的作业、记录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项目调查、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等。这些都是评价方法多元化的体现。(5)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科学教育从重视问题的结论向更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转变,决定了课程的评价形式不能仅仅采取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有先进的评价形式提供保证。科学教育中对“过程”的关注,要求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既要有关心“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其他能反映发展过程的评价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才能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进程,及时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