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 正文

关注模型化探究教学,提升学生元认知

时间:2017-12-07       点击:

124日至5日,我校生物教师贾荣荣、化学教师曾蓉蓉两位老师赴江苏省镇江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基于iMvt教学的学习。

4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张宝辉教授对两位老师进行了以教师发展为主题的访谈,三位老师就教师的发展历程、教师对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方向、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师对模型、模型化、可视化的认识和理解、对可视化教育在教学中应用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张教授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需要专业技术,学科相关教学理论外,更需要将二者与信息技术融合。

接下来镇江中学董建勋老师做了基于iMvt框架的高中理科深度学习的相关交流。董老师指出,如何将教育现代化融入到深度学习是他长期以来对自我发展的思考。所谓深度学习,即基于真实的问题,以学科知识为舞台,以科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去预测现实现象。而模型化教学,即每门学科都可以找到经典的模型,将实验室无法呈现的内容以可视化模型进行呈现。董老师以氟氯烃如何破坏臭氧层?提出学习应该注重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各个学科的深度学习才能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元认知。以热力环流、楞次定律、化学平衡、生态系统的调节、群落演替等问题为例,提出“big idea”的概念,从而实现系统的整体性平衡。由此延伸出如何利用跨学科的深度学习解释与预测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及复杂系统的概念。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师将所知道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学生,更应该不断创设情景,在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不同形式的素材,让视觉学习、听觉学习、逻辑思维型、活动能力型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模型,从而达到真正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5日上午,两位教师聆听了董建勋老师的示范课《大气环流》,董老师以电影《金蝉脱壳》中的地理知识引入大气环流,以学生构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型,由浅入深,完成了大气环流的教学,沿着施瓦辛格的体验体味地理的味道。课堂上董老师以挪威的第一次酸雨为例,将大气环流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接下来,董老师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引导学生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不断的修正与补充,从而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整节课,董老师以可视化模型作为材料,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得出知识。课后,一行人就董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主要围绕着如何将可视化模型应用到教学探究活动,如何将碎片化模型系统化的课题。

通过两天的学习,两位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到基于imvt的教学模式,也希望能将可视化、模型化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贾荣荣、曾蓉蓉老师一行抵达镇江中学

基于iMVT的高中理科深度教学研讨

董建勋老师的示范课《大气环流》

如何将iMVT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