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正文

论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探析

来源:曲江一中        作者:江娇妹       时间:2014-06-11       点击:

摘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精神,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展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就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分析了几种实效性强的方法可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精神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党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使“纲要”课达到此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明确《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纲要》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它与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教学相比,既有共性更有特殊性。因此,理解普通高校实施《纲要》课教学的目标尤为重要。

1、了解《纲要》课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与高校历史专业课教学方面的区别。教学对象不同,《纲要》课作为公共课面对的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教学深度不同,《纲要》课不是专业课,课时少且授课时间集中,中国近现代史体系庞大、内容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同,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把握《纲要》课的直接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围绕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线索,深刻认识这一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改良与民主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大历史问题。突出“三热爱”教育即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教育,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概括,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正确引导,坚定大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历史结论的信念。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国主义信念。

二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遇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热情不高。这与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当前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三次学习这100多年的历史,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在备战高考过程中对中国近现代史大部内容已相当熟悉,这就导致大学的“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重复。因此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要增强教学吸引力,应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1、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解读历史,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另一方面,史学通俗读物非常畅销,历史影视剧、历史小说、《百家讲坛》式的历史讲述很受欢迎。这说明人们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纲要” 课应充分利用故事性这一学科特色与优势,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众多真实感人且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更有扑朔迷离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历史课不应是纯粹的政治课,要寓教于史实中,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

2、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重温红色经典。

利用放电影的形式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学生的注意力也由此被吸引,学习的兴趣容易被激发;另一方面,影像资料的应用可使课堂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地再现历史原貌,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实触摸历史的脉搏,这无疑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清晰而准确的历史认识。在多媒体的内容选材上,要注意选取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教育价值高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问题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主客体相互呼应的过程,在授课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讲授,主动接受并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目标,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可用参观法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并充分利用当地近现代历史遗迹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历史遗迹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生动活泼的传达教学信息,而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阐述的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本身都是通过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所取得的,离开了实践的观点,就不能讲清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脉络。实践教学提供的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指导他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5、专题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式和点评式两种方式进行。对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采用专题式分析方法,把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引向纵深或横向拓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态度。笔者试举一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不需要讲过程、内容、意义、地位、影响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熟记的内容,而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分析中共一大参会的13个代表的人物点评上,从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中让学生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给予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比生硬的说教和刻意的三观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信服教师所讲的道理,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江娇妹(1987—),女,湖北襄樊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新183信箱,邮编:710062,联系电话:1593481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