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正文

一曲哀歌动地天——张寒晖与抗战歌曲

来源:曲江一中        作者:韦成枢       时间:2014-06-09       点击:

古城西安南郊,巍巍大雁塔旁的陕西师大附中校园,教学楼前,一尊雕像静静地矗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凝视着他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在松柏的掩映下,更显出几许凝重。雕像基座上镌刻着“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八个大字。基座的两侧分别镌刻着“作人不易,唯是是宗”的题词和《松花江上》的歌词。背面是张寒晖的生平简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是一首千千万万中国人熟知的歌曲。1936年冬《松花江上》就诞生于陕西师大附中的前身——陕西省立西安二中。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张寒晖正是这所学校的国文教师。

在仰望张寒晖雕像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人民艺术家张寒晖老师。让我们追随张寒晖的历史脚步,重新聆听他的震撼人心的歌声吧。

一、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1902年5月5日,张寒晖出生于河北省定州西建阳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的求学历程,1929年,张寒晖成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1936年夏,张寒晖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应聘为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国文教师。在西安工作的两年中,张寒晖老师创作了《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20多首抗战歌曲。1938年7月,由于西安形势变化,张寒晖被迫离开西安二中。后来到凤翔县东北竞存中学任教。1941年张寒晖到达陕甘宁边区,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总支组织委员等职。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随后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不幸病逝于延安,享年44岁。

张寒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70多首抗战歌曲,绝大多数是既作词又谱曲,其中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歌曲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和《军民大生产》等。他还创作了多部戏剧和小说。张寒晖的抗战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和创新精神。张寒晖是中国20世纪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二、开始创作抗战歌曲

20世纪30年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动派实施反共政策,人民生活困苦,民族命运危急之时,张寒晖来到当时位于西安市北大街的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开展工作。

1936年8月开学后,张寒晖担任了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也抽时间教学生唱《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栋梁!”

10月,西安二中教务主任刘尚达老师(共产党员、张寒晖的大学同学)组织了学生课余剧团,聘请张寒晖作导演。学生剧团排演的第一出戏是三幕爱国童话剧《鸟国》。《鸟国》表现勤劳的鸟国遭到了贪婪的兽国侵略。鸟国内部出现了分裂,投降派主张放下武器。面对兽国暴行,鸟国百姓忍无可忍,在鸟王带领下,起来反抗兽国侵略,取得了伟大胜利。

张寒晖在导演《鸟国》时,为剧中的唱段谱曲。其中有小鸟唱的《恨恨恨》:“恨恨恨恨,恨敌人太轻视咱,污辱我同胞,任意肆摧残,冷嘲热骂,看咱们漆黑一团,豺狼都是野性子,畜生哪有心肝?”鸟王在《大家齐动员》里号召:“厉我兵,秣我马,大家齐动员!此耻不雪,此仇不报,不活天地间!” 张寒晖还为群鸟唱的《大家快起来做工》《伟大的鸟国》等几段词谱曲。这些歌曲简单热烈、琅琅上口,爱憎分明,小演员很快就学会了。

1936年11月21日晚,《鸟国》在西安二中操场开始演出,校内外2000多名学生前来观看,其后连续演出多场。西安各界爱国人士、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官兵也来学校看《鸟国》。每晚北大街交通也变得不畅。《西京日报》发表评论《看二中〈鸟国〉预演》说:“在这‘寇深矣’的时候,我虽在剧场,实在就如在战场一般。” 《鸟国》的成功演出激发了张寒晖老师的灵感,开始大量创作抗战歌曲。

10月份,刘尚达、张寒晖等又发起在西安成立了实验剧团。张寒晖为导演,开始排练曹禺的话剧《雷雨》。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寒晖带领学生上街宣传演出。1937年元旦,西安各学校剧团联合抗日演出三天,张寒晖老师仍为导演。剧目有《死亡线上》、《撤退赵家庄》、《打回老家去》、《中华的母亲》等。

三、一曲哀歌动地天

在西安二中任教时,张寒晖老师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向这些学生送纸送笔。张老师常常和班里东北籍学生谈心,到他们家中访问,了解他们的苦难和思乡感情。这也为没有去过东北的张寒晖创作《松花江上》打下了基础。张老师无法排解对东北同胞境遇和国土沦陷的悲伤,他以笔作枪,要用一首凄婉的歌曲来缅怀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1936年初冬,张寒晖老师创作了永留中华史册的《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在这首歌里,张寒晖老师用优美的词语描述了东北的美丽和富庶,用深厚感情表达了东北人民怀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收回国土,赶走侵略者的决心。在曲调的创作上,他使用了河北青年妇女悼念亡夫的哭声,表现东北人民的苦难。就连他自己试唱这首歌时,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呜咽地唱不下去。

张寒晖首先教会自己班上的学生唱《松花江上》,接着全校学生也学会了。西安二中学生又把《松花江上》传到了社会上。同一时期,东北军的地下党组织也得到《松花江上》歌页,很快向东北军官兵传播这首歌。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12月9日,西安学生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学生在西安城里游行示威,然后要步行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在西安东郊十里铺灞桥桥头,张学良将军劝阻学生返回。数千学生齐唱《松花江上》。张学良将军热泪盈眶,向大家保证:“一个礼拜以内,我用行动回答大家!”三天以后,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曾指挥东北军青年军官一起唱《松花江上》。“打回老家,驱逐日寇”成为东北军爱国官兵的共识。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中指出:“战争了,我们再不能安心求学了……成千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周恩来选集》上册)

《松花江上》是抗战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锐利武器。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迅速从西安传遍全国,起到了唤醒民众的巨大作用。

歌曲《松花江上》引起了轰动,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由于张寒晖是地下党员,这首歌曲最初流传时,没有署名。社会上多误以为是“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在抗战初期,作曲家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及《上前线》两首歌与《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时,也只能把《松花江上》的作者署以“佚名”。

50多年以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回忆说:“当我50多年前第一次听到他的代表作《松花江上》的时候,我以为这个作者大概是东北人,生长在松花江边,不然不可能写的这么真切感人。……可是当我到了延安后,才知道作者并不是东北人,也未过过流亡生活。这样更使我对他产生了钦敬的感情。” 著名作家、东北人肖军写诗悼念张寒晖:“春暖寒晖下夕烟,松花江水去潺潺。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

四、 创作抗战歌曲的高潮

张寒晖老师在西安工作的1936年-1938年间,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也是他创作抗战歌曲的一个高潮时期。20多首歌曲在他的笔下诞生。

1937年初,张寒晖老师受党的派遣到东北军工作,组织了一二·一二剧团,宣传抗日救亡。在东北军里,他创作了《士兵怀念司令歌》《前进曲》。在《士兵怀念司令歌》中张寒晖写道

“拿起枪来想起司令他,

人性正直眼光远大,

我们怎能忘记他,嘿!

他对我们不说空话。

端起碗来想起司令他,

抗日反奸解放中华,

我们怎能忘记他,嘿!

为了祖国犯了甚么法。

躺在床上想起司令他,

牺牲自己挽救中华,

我们怎能忘记他,嘿!

他领我们打回老家。

司令你回来吧!

司令你回来吧!

我们需要你领导,

解放民族打回老家!”

在《前进曲》中,张寒晖写道:

“快向前走,

不要往后溜!

攥紧你的拳头,

对准汉奸走狗,

一个不要留!……”

这些歌曲表达了对张学良将军的怀念和对投降派的憎恶,表示了打回老家去的决心。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张寒晖老师组织学生听形势报告,讨论抗战与学生的责任,引导提高学生的觉悟。张寒晖老师以饱满的热情作词谱曲,创作了一大批抗日歌曲,如《抗日军进行曲》、《去当兵》、《回答〈松花江上〉》、《夯歌(一)》、《游击乐》等,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剧团到陕南和关中东部进行巡回演出,宣传抗日。

9月,张寒晖老师导演了阿英编写的抗日话剧《春风秋雨》,创作了插曲《抗日军进行曲》:

“我们是国民革命军,

我们是属于人民的人。

工农商学是我们的前身,

咱们都是一样的身份。

为了自己的安宁,

为了祖国的生命,

军和民携起手来,

大家一条心。

快快起来全国的人民!

打倒日本强盗,

铲除汉奸走狗,

踏着殷红的鲜血,

举起抗战的旗帜,奋斗前进!”

10月,张寒晖又担任西安“保卫卢沟桥”专场演出导演。两场演出均获成功。

1937年冬季,按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在西安二中校长江隆基 (共产党员,教育家)和训育员董学源(陕西省委西安学校工委书记)等人领导下,张寒晖组织二中学生,又邀请西安女中、西安女师各一名女生成立了20人的“斧头剧团”。排练《松花江上》、《流亡曲》、《在酒楼上》等节目。12月,在张寒晖老师带领下,斧头剧团到陕南汉中、城固、西乡城乡演出,以发动群众。在陕南,张寒晖创作了《去当兵》《夯歌(一)》等歌曲。《去当兵》中唱到:

“叫乡党!你快去到战场上啊,

快去把兵当!

莫等日本鬼子打到咱家乡,

老婆孩子遭了殃,

嗳,才去把兵当。

你别说!日本兵他难过河啊,

咱就先快乐!

你不出钱我不当兵想个法儿躲,

没人打仗亡了国,

嗳,看你怎么活。

你别想!谁家来给谁纳粮啊,

完粮自在王!

日本来了奸淫烧杀还要抢掠,

一家大小杀了个光,

嗳,我的老乡党。

叫乡党,快去拿起你的枪吧,

跑到战场上!

咱不打退日本鬼子誓不还乡,

为国流血有荣光,

嗳,我的老乡党。”

这首歌言简意明,亲切实际,号召老百姓积极上战场抗日。八年抗战中,这首歌被中国人,特别是黄河两岸的老百姓唱得烂熟也是必然的。2005年9月,著名歌唱家王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采访时说,有一首抗日歌曲至今不忘,顺口就唱起了《去当兵》。可见流传之广泛和久远。

1938年春节过后,张寒晖老师才率斧头剧团返回西安。接着,斧头剧团又到关中东部的大荔、朝邑黄河沿岸宣传。张寒晖老师在剧团演出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既筹划宣传演出,还要安排食宿,也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照顾体弱多病的学生。在陕南和关中东部的宣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激发了陕西军民的抗日斗志。

《松花江上》诞生以后,有人说“松花江上写得太悲伤,哭哭啼啼的”。张寒晖表示,一定要再写一首歌,来回答松花江上。1938年春,张寒晖在关中东部宣传时,创作了《干吗要悲伤》(又名《回答〈松花江上〉》),号召起来斗争:

“同胞们,咱们干吗要悲伤?

咱们干吗要颓丧?

看吧:咱有四万万颗头颅,

咱有八万万只有力的肩膀,

咱有亿万万把镰刀和锄头,

咱有无数量的刀枪!

弟兄们!快起来,

斩断你萦回的愁思,

不要做一只等死的绵羊。

快揩去眼眶的热泪,

要做一个杀敌的猛将!

啼哭,悲伤,有什么用处?

团结,牺牲,在流血的斗争中,

才能求解放!”

夏初,张寒晖老师回到学校以后,歌曲《长期抗战》《游击乐》《游击战》《老百姓抗日歌》《小刘栓》等也定稿。在雄壮活泼的《游击乐》中,张寒晖写道:

“肩上挎着枪,

手榴弹挂胸膛,

挺着个胸脯儿,前进!前进!

草帽儿背在脊梁上。

爬过了万重山,

渡过了大小川,

搜索着敌人,前进!前进!

好似群猛虎下山岗。

见敌人,不惊慌,

急忙藏在大路旁。

照目标,瞄准枪,乒乒乓乓乓!

打得敌人发了慌,

丢下子弹和军粮。

小车儿推,我们大车儿装,

唱着歌儿进村庄。

汗淌淌,乐洋洋,

唱着歌儿进村庄。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这首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歌曲很快传唱于全国各地抗日武装队伍中:

张寒晖老师的歌曲,不仅是创作曲子,同时也自己编写歌词。他的这些歌曲很快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抗日部队、学校、工厂、农村里传唱。张寒晖的歌曲是号角,是战鼓,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斗志。张寒晖的歌曲是枪炮,是弹药,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张寒晖的歌曲又是期望和勉励,鼓舞着全国的爱国师生不断前进!

五、继续创作抗战歌曲

1938年夏季,西安形势开始恶化。日本飞机已多次轰炸西安城。国民党政府下令解散了西安13个抗日救亡团体。西安二中江隆基校长被教育厅解聘,一批进步学生被开除,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张寒晖、田克恭、余海波、郑竹逸、艾稚青等被解聘。7月初,张老师被迫离开渴望得到他继续教诲的西安二中的莘莘学子。张寒晖老师随后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县竞存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1941年回到陕甘宁边区。

以为民族谋利益为己任的张寒晖老师在1938年以后又创作了40多首抗战歌曲。

在竞存中学的3年中,张寒晖老师为工人、农民、商人和军人创作抗日歌曲有:《夯歌(二)》《纸工歌》《团结起来》《努力,咱们战斗下去吧》《合作运动》《染布工人歌》《拉石头》、《庄稼汉抗战三部曲》(李敷仁词),创作《商人歌》《流浪歌声之一》《祭阵亡烈士歌》《荣誉大队歌》《九区团队歌》等。

他创作了一批儿歌和校歌,其中有:《我们是流浪的儿童》《骂汪精卫》《小猫的歌声》《我不怕》《学习学习再学习》(即《竞存中学校歌》)《竞存小学校歌》《太尉村小学校歌》等。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张寒晖写道:

“学习学习再学习,

用自我批评的精神来学习。

生活生活,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

身穿着破烂的绿军衣。

但是我们的学习有趣味、有意义、有生气,

艰难困苦,狂风暴雨,

我们是决不恐惧。

嘿!努力努力,

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学习。

嘿!一切一切,

一切以抗战为前提,

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第一。”

在《竞存小学校歌》中,张寒晖老师号召为了收复东北努力学习。

他还创作了《怀母》《怀女》《悼勤华》《三劝》《爬坡》《送别》《反攻》《云雾里》等歌曲。他还为话剧《川岛敏子》和歌舞剧《原始人》谱曲。

1941年8月,在赴陕甘宁边区途中,张寒晖老师在三原东里堡停留十几天,又创作了儿歌《日本鬼子我不怕》:

“黄米干饭黄豆芽,

爸爸种菜我种瓜。

小小年纪志气大,

日本鬼子我不怕。”

他又应邀为当地的靖国小学创作校歌:

“……同学啊同学,

我们要在抗日的政府的领导下,

继续继承革命的精神,

努力学习奋斗向前,

把建国的责任一肩担”

到延安以后,张寒晖聆听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参加了整风运动,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4年中,张寒晖老师积累了大量素材。1945年,张寒晖厚积薄发,创作了不朽的《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还创作了秧歌剧《从心里看人》和《太平车》、大曲子剧《争取俘虏》的全部歌词并配曲。《从心里看人》中的歌曲有《外边的天漆黑》《包围边区谁的兵》《想起了过去叫人心酸》《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选保长》《选好人,罢坏人》《自己的乡长自己派》等。

抗战胜利前夕,在创作《军民大生产》时,张寒晖利用了陇东民歌曲调,编写了10段歌词。歌中唱道:

“四五年那么嗬嗨!

大生产呀么嗬嗨!

边区的男男女女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

齐动员那么嗬嗨!

变工队那么嗬嗨!

唐将班子呀么嗬嗨!

劳动的组织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

普遍来那么嗬嗨!

劳动英雄那么嗬嗨!

起模范呀么嗬嗨!

组织起乡亲们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

爬满了山那么嗬嗨!

开梢林那么嗬嗨!

刮地畔呀么嗬嗨!

念书的娃娃们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

他上了山那么嗬嗨!

婆姨们那么嗬嗨!

更不同呀么嗬嗨!

手摇着纺车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

纺线线那么嗬嗨!……

又能文那么嗬嗨!

又能武呀么嗬嗨!

人问我什么队伍,一、二、三、四!

八路军那么嗬嗨!

《军民大生产》的歌词大量使用劳动号子和语气词,雄壮、有力、欢乐、诙谐。歌曲很快在各个根据地流传开来。

张寒晖的学生、著名作家王汶石在1987年评价说:“热烈的《军民大生产》曾使艰苦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升起火红的豪情。时至今日,它动人的旋律犹在华夏之歌坛回环荡漾,咏唱不绝。”

六、人民永远怀念张寒晖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因重感冒转为肺水肿,无药医治而逝世。数天后,张寒晖的遗体安葬于延安文化山上。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柯仲平朗诵了悼念张寒晖的诗句:

“文化山头葬寒晖,

一把土来一把泪。

你在这里开过花,

这里把你来安葬……”

张寒晖走了,但他的歌曲在中国人民心中永存。

1964年,中国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了张寒晖的两首歌曲《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

1982年,在张寒晖的老家河北省,人们举行歌曲演唱会,纪念张寒晖诞辰80周年。

1987年,延安市政府、张寒晖的亲属、同志和学生为人民艺术家张寒晖重立墓碑。王汶石撰写了《重立张寒晖墓碑碑文》:“长眠于此的是一位深受大众爱戴的音乐家,一位忠诚、正直、清贫而乐天的共产党人。……他一生写过《黄绸衫》等十多部小说、戏剧。他为后人留下60多首动听的歌。只有生活在时代灵台的人才能唱出时代之心声。”

1993年6月5日,歌曲《松花江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2002年,在张寒晖诞辰100周年时,陕西师大附中3000名师生再度唱响《松花江上》。全校师生以哀婉激愤的歌声迎接校友、人民音乐家张寒晖的“归来”——他的雕 像座落于教学楼前的草坪上,表情沉静,若有所思,文质彬彬,意气风发。

2005年7月-8月,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陕西新闻媒体《阳光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安晚报》先后有长篇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张寒晖和《松花江上》。陕西电视台在9月3日的《今日点击》里,播放了《〈松花江上〉由西安唱响》专题节目。《华商报》记者王峰饱含感情地写道:“《松花江上》的署名问题,历史最终拂去烟尘,给出了公正的答案。在陕西师大附中教师韦成枢的诉说中,在作家高建群对当年随队寻找张寒晖墓址的追忆中,在省作协干部王晓渭对父亲王汶石与张寒晖交往的缅怀中,张寒晖伴着《松花江上》的永恒旋律而永存。这首哀婉悲愤的抗战悲歌,曾那样广阔地回荡于满目疮痍、战火燎原的中华大地,闻听此曲,多少人或思乡情切泪如下雨,或转战千里奔赴战场。这首歌对于当时寇深祸亟、灾难频仍的中国,对于辗转于水深火热中的亿万苍生,所起的那种唤起、激励作用,任何人做任何想像也不为过。”

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制作了纪念抗战特别节目《使命——伟大作品的背后》,第一位介绍的就是《松花江上》和张寒晖。9月2日,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为了正义和胜利》,序幕中选的唯一的歌曲是《松花江上》,第三幕又选了张寒晖的《去当兵》。

张寒晖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历史,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历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张寒晖是中国教育界和音乐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每当唱起《松花江上》,唱起《去当兵》,唱起《军民大生产》时,人们都会想到歌曲的作者、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70多年来,陕西师大附中的师生们一直深深怀念自己的好老师张寒晖。在课堂上,历史老师常常讲述着张寒晖在西安的革命活动;在学校历史展览室里,一直陈列着张寒晖老师的照片和曲谱;在学校纪念画册里,刊载着张寒晖老师的题词:“作人不易,唯是是宗”;在音乐课堂上,常常响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歌声。张寒晖老师给陕西师大附中留下了—笔宝贵的遗产——忠于祖国、忠诚教育、热爱学生、勇于奉献、勤于创造、不断奋斗——人们将永远铭记在心,永远珍惜!

------------------------------------------------

注:本文发表于北京出版的《军事史林》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