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西安市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活动(语文学科)在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专家严文法,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程雪慧担任点评专家,西安市思维型教学研究中心核心研究员、曲江一中教务主任李慧,语文教研组组长陈思嘉,副组长武媛莹担任评委。来自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海南省昌江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的7位语文教师为我们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思维型课堂。
《论语》《诫子书》群文阅读
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教师妥静在七年级上册《论语》《诫子书》群文教学中,突出素养导向,带领学生们趣读《论语》、研读《诫子书》。妥老师从文章释义深入到文本内涵,由书面文字过渡至生活实践,让学生们懂得品君子之德、论君子之行、做君子少年。妥老师注重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教师王璐以“诸葛亮是否为儒家意义上的君子”这一概念巧设认知冲突,将《论语》《诫子书》相联系,引出学习任务。王老师通过“传君子之言——解读君子”,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明确了君子为学与养德应具备的素养。通过“循君子之风——走近君子”环节,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明君子内涵。最后以“传承君子”活动作结,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海南省昌江中学教师钟凤才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理论切入,以梳理作者景与情,景与游踪为起点,层层深入,重点进行所感之情的品味。随后,钟老师引导学生从两篇文章的“同与不同”中进一步发掘作者情感变化的源头,比较阅读、知人论世、质疑思辨,课程设计饱含情感体悟。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教师侯入楠以“西安秋天”这一话题引入了北平秋天的鉴赏之旅。设计“假如你作为旅行团队的解说者,你将如何向游者介绍郁达夫和朱自清笔下的北平之秋”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总结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语言特色与情感内蕴。通过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认识景物之中蕴含的文化、文学、生命与审美内蕴。课堂最后,侯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自然,于自然之中开拓自己的生命意境。
《记念刘和珍君》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教师成晓波以“称呼”为线索串连课堂,利用“文中作者对刘和珍用了哪些称呼”的主问题,引领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情感的层层递进;进而继续分析“对于其他人又用了哪些称呼”,成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起鲁迅从“无话说”到“我还有什么要说”以及“我必须要说”的情绪转变。课堂最终在成老师掷地有声的寄语中结束,那些“真的猛士”们所引发的触动,将久久地回味在每个学生心中。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教师孙仟以“伟大也要有人懂——《呐喊》出版100周年”这一真实情境,开启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本的品味之旅。孙老师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说”与“不说”,让学生以课文为例,选取言说对象,品味言说语言及深沉情感。随后,孙老师以“忘却”和“记念”的矛盾,引领学生探讨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鲁迅先生的理性与深刻。最后,课堂在学生深情地朗读纪念鲁迅的小诗中结束。课堂层层推进,理性与感性交融。
《探秘花样称呼,体悟生命情怀——经典名著<昆虫记>导读》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教师郭晓敏从“花样称呼,异中寻同”“辨析称呼的感情色彩”以及“不同的昆虫,相同的称呼”三个部分展开。郭老师采用小组探讨、情境朗读、文本细读、写作实践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布尔“以人性写虫性,用虫性观人性”的写作目的。作为一节导读课,郭老师的设计帮助同学们开阔思维,感悟文学之美。
专家点评
程雪慧老师对本次展示课给予肯定,从“身心沉浸” “课堂的纯净” “思辨的深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程老师认为,七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各有千秋,都抓住了课标重点,能够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计、多元评价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针对《论语》和《诫子书》联读一课,程老师以《论语》前两章为例,指出教师可以深入文本挖掘“君子”之内涵,凸显语文学科品读文字的重要性。针对《昆虫记》导读一课,程老师建议教师应更多呈现科普文“科学”与“文学”的衔接,达到学科交叉、无声融合。
严文法教授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天然优势,教师要注重以创设问题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引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教授指出,无论是《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还是《记念刘和珍君》,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对于联读的课文,要关注课文内部的“同与不同”。严教授强调,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对单元目标、主题概念有整体全面的把握,明确定义教学目标,清晰设计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