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性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问题意识 主动性 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我国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部分明确提出:要求高中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可见我国化学教育是非常重视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而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调查显示,我国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薄弱,问题意识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和思维的发展,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曾有一项针对于高中生的调查表明:高中生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有较强的好奇心,喜爱化学这门学科,在遇到问题时也愿意去寻求答案;但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对所谓“教师权威”的质疑和缺乏问题敏感性。从而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以至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的可行性策略和途径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发育、知识的增多、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化和发展的。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但质疑权威依然是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显著因素。可见,“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新教育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新课程时代,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应加强与学生情感和精神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观,为学生提问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首要前提。
2、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都可以成为问题的来源。例如在化学必修1萃取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萃取剂四氯化碳和苯,如何区分两瓶无色试剂四氯化碳和苯?(学生会回答用水来区分,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而苯的密度比水小且均难溶于水,加水后一个在下层,一个在上层)此时可进一步提问:如果是四氯化碳和苯的混合物加水后分层,有机物会在哪一层?再例如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和煤油的混合物后,再加入一小块金属钠,有什么现象?此时如果学生无法回答或答案无法确定时,可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然后继续提问:四氯化碳和苯的混合物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由什么因素决定?金属钠加到盛有水和煤油的试管中后为什么会上下跳动?可见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再例如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钢铁为什么会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或措施都有哪些?做鱼时加一些食醋和料酒为什么会更加可口?纯碱为什么可以去油污?瘦肉精是什么,为什么严禁添加到猪饲料里面?沸沸扬扬的台湾塑化剂风波中塑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对人体又有什么危害等?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离不开化学,许多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若要真正解决它,可能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有许多学生暂时还不懂的问题,学生才有认真学习的需求。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持续动力。
3、加强双基训练,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敏感性的重要途径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主动的去建构问题,也才会有以后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对问题是否敏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问题敏感性的强弱,是学生综合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个体的认知结构越完善,越能迅速地将捕捉到的知识信息纳入知识系统,就越能够提出问题。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探究与双基教学间的协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成功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
2 皮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