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正文

浅谈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

来源:曲江一中        作者:张焕       时间:2014-06-10       点击:

摘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随着课改的实施,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但是,课堂中往往存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等现象。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呢?经过调查和实践,分析初中生物开展探究、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并通过自身教学中的研究,初步探讨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探究 合作 学习 有效 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随着课改的实施,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这说明教师们在努力的研究和实施着课改理念。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探究、合作活动往往存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等现象。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呢?经过调查和实践,现就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探讨。

一、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如何有效的提高探究、合作学习,其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探究、合作的含义,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合作性学习实践。例如,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在教学前一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内容,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假设的条件,在家中将种子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教师则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由小组总结种子萌发所需的必需条件。有些分组中实验出现失败,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而是有意详细询问其实验过程,学生在询问中领会到失败的原因所在。另外还要求他们将失败的实验过程及原因分析也详细地记录在案。

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正确认识探究学习方式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探究学习绝不只是做实验,一次资料分析、一次图片观察、一次寻找问题的答案、一次测量甚至一次社会调查都可以展开深入的探究。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生物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时时不忘探究,需要教师付出具体的行动。

2. 精心设计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讲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教学中,每节课的伊始,我和学生都要设计一些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或讨论题,来激发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例如,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我在课前播放了一段舒肤佳香皂广告的视频,当学生进行了“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后,我提出“:舒肤佳广告中称其香皂可有效的杀灭细菌,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就请你通过实验探究来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习惯。

3.将演示实验改进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需学生根据观察等方式获得的信息,知识的获取方式较为简单。若将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上课时教师以质疑形式提出探究目标或任 务,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继续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得到解答或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直接观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例如,如初二年级第五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材中“发酵现象”是一个演示实验,我们改进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动手真实感受现象。在学生在观察到气球鼓起后,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产生了什么气体?瓶中还产生了哪种物质?怎样证明?然后教师再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化学仪器,帮助他们完成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自主地得出答案: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加深刻。

三、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是一个优等生、两位中等生和一位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组成一组。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2. 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合作与分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交流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探究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交流员负责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的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3.注重合作内容

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它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模糊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则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例如,在探究“细菌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们打破原有教学思路,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将全班10个分组分成“细菌是有利的” 和“细菌是有害的”两大阵营,每组选择一位辩手,其他同学帮助辩手搜集资料、设计思路。在辩论准备中同学们获得比课本上更丰富的知识,辩论赛结束后教师再予以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完善探究学习的成果,加深了对细菌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准确把握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是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离不开探究;探究可以是个人的探究,但更常是一种合作的探究学习,在这样的学习形式下,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在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并且能够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探究、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两种学习形式联合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总之,要使探究、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教师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合作学习中来,设置较难的探究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与及时评价,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清晰地阐述观点,掌握与人合作、沟通的技巧,促使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页码.45—47.

[2]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页码.22

[3]柳丽娜、姚本先. 合作型师生关系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 页码. 56-58

[4]熊焰、刘良华.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4(11):页码.42-45

[5]鲍宗武.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3):页码. 10-11

[6]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页码.7

[7]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