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正文

论《史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来源:曲江一中        作者:高文昌       时间:2014-06-09       点击:

论《史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摘要】本文从《史记》中描写的小人物形象出发,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小人物的方法、小人物的重要作用,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小人物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其著作《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卓越的文学名著。在我们阅读学习《史记》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史记》的记述采用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运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并且充分集中地刻画人物性格。《史记》里人物众多,据统计有三千七百多个,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色人的形象均在其中,风神独具、栩栩如生。我们熟悉的有华夏始祖炎帝、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神机妙算的张良等等。司马迁通过对其言谈举止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一个个历史“名人”鲜活的展现在大家眼前。但《史记》让我们认识到的,并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各个伟人,其中对于小人物的描写更是别具一格,另有一番特色。在此我对《史记》中小人物的描写进行一些分析。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译:浑浑噩噩,天下到处是这样啊,有谁来改变这世道呢?况且与其跟从躲避恶人的士子,哪里比得上跟从避开整个世道的士子呢)。“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译:伍子胥过江以后,解下佩剑说:“这柄剑价值百金,就送给您老吧!”渔翁说:“楚国的法令规定,捉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米五万石,封予执珪之爵,那又何止一把值百金的宝剑呢!”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剑。)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译: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以上所引用的三句话分别出自《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伍子胥列传》、《淮阴侯列传》,说出这几句话的人对当世之事、圣人之道、大丈夫之所为均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均可引人深思。这让我们不禁想问是何方高人有这样的言论?答案分别是:田夫、渔夫以及漂母。这三种人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看来都是属于社会底层、文化修养一般的劳动人民,但他们在司马迁笔下却成了“高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从司马迁早年的阅历说起,在《太史公自序》中这样写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早年时候曾广泛游历过许多地方,几乎囊括了大半个中国。在此过程中它广泛涉猎当地风土人情,积极收录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这为司马迁今后著《史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毋庸置疑在游历中他所接触到的最多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同时通过普通百姓口口相传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有可能他还遇到了众多隐者高人,司马迁聆听他们的教诲,敬佩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学识。他发现了底层人民群众的真诚、质朴,被他们的诚恳、踏实所打动,所以司马迁富有民间进精神,这使得他倾情之笔精心地描绘着普通民众,甚至索性把平民抬高起来。其次我们可以想一想,就拿上文举过的例子来说,《孔子世家》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返回蔡国途中,派子路问路的情境。其中,司马迁对子路和桀溺两人之间的对话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时期与司马迁生活的时期相距有三百多年时间,司马迁不可能如此详细的知道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司马迁在此处的描写沁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就司马迁的处境而言,由于李陵之祸他受到了宫刑,这在当时可谓奇耻大辱,但因为要完成《史记》所以才隐忍苟活了下来,故他对统治阶级的专横独断是深恶痛绝的。子路问路时桀溺所说的话正是司马迁所想,桀溺此时成为了司马迁的“代言人”。所以这些隐者的言论是为司马迁思想的体现。从写作手法角度讲,不一般的话从普通人口中讲出就更会显得有价值,更会令人记忆犹新,假若那些富有哲理的话是一位读书人或是达官贵人口中说出,其影响力远不如从普通群众口中说出大。所以,司马迁将笔下的田夫、渔夫和漂母描写成为富有智慧的人在写作手法上更易得到读者的认可。而对于皇帝,每每赤裸裸地把他们的外衣剥掉,而极尽讽刺。对于官僚,他尤其在揶揄着、挖苦着种种装模做样的人,如张汤、袁盎、公孙弘,在他都看得一文不值。然而在平民方面,他却极端地礼赞着,“布衣”的孔子,偏偏把他列为《世家》;佣耕的昙花一现的陈涉,偏把他和许多诸侯并排;对于楚霸王,让他和秦始皇、汉武帝鼎足而立。尤其是游侠,原本是社会上的一种下层组织,也就是现代的所谓流氓,他都十分加以称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 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而又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在我看来,司马迁笔下的小人物大致有这两种,一为“隐者”类;一为“入仕类”。隐者类型的他们不热衷于官场生活,看透了世俗的喧嚣浮华从而归隐山林,代表人物有渔夫、田夫以及漂母。《伍子胥列传中》记载:“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这位渔夫不畏权势搭救伍子胥,而伍子胥却将他看低了。渔夫的人格收到了侮辱,于是他拒接接收宝剑,从渔夫的言行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气节,虽然身份低贱,但却不自惭形秽有着自己的傲骨,典型的隐者风范。再看《屈原贾生列传》:“原至於江滨,被髪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被屈原高风亮节的气概所打动,但细细品味,渔夫说的话难道没有道理么?这话都是很实在的,渔夫在江上风风雨雨生活几十年,不但看清了变脸的天气,对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也是一目了然,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是给屈大夫上了生动的一课,而你不和光同尘,就被倒台淘汰。屈大夫的结局,渔父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让一个人长期处于尊优的地位,一旦遇到不幸,结局就会很悲惨,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弱不禁风不堪一击。让孩子也苦一点,像渔父惯看秋风春雨,生命力总是极强的。不要说孩子,其他人都一样,自我清高,孤芳自赏,脱离现实,生存就会很难。《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四野,带领八千人逐渐强大成了勇武无比的项家军,到最后却“今无一人还”。而这时出现的乌江亭长待船而侯,这可谓是有备而来的渔夫,极力劝项羽渡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这么简单的一席话可谓将睿智的渔夫形象描摹的丰满而立体。他审时度势地分析透了当下情势,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他拥有过人的长远目光,在这一点上是高于项羽鲁莽形态的英雄气概的。这完全是一个隐秘谋士的形象,能精准的分析透形势。这些江上渔夫真的只是打鱼人么?他们不受百金剑,与屈原对答如流,为楚霸王出谋划策……他们并非真正渔人,而是司马迁笔下的隐士高人。不仅渔夫如此,田夫漂母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前文已涉及到此处不加赘述。

司马迁笔下的小人物还有一种,即为“入仕”类,他们虽然生活于闹市之中,却是以边缘人的角色出现。如《魏公子列传》中的候赢: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赵,围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一个看门的小吏因报信陵君知遇之恩而献计窃符,但最终又因所做之事不忠于君而自刎而死,这边面上看似矛盾其实质则体现了侯赢气节,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滑稽列传》中记载了淳于髡、优孟、优旃等滑稽人物的事迹,读过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言行体现出其“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其中有这样几个故事: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看完这些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句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优旃遇到的问题若要处理一般人处理,我们可以想象下他们定会冒死进谏,不达目的不罢休,展现出一幅忠臣的姿态,但最后的结果若是明君虽然接受但是肯定心中不愉快,若遇上秦始皇、秦二世这样的君主,恐怕杀头是难免的。但是优旃却展现出一种超人的智慧,不得不让我们折服,而他仅仅只是一个歌舞艺人。

《史记》中司马迁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英雄,大智者,这些人构筑起了实际的整体框架。但其中的小人物同样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部分,虽然对他们的着墨都不多,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一笔带过。但他们既能给我们带来回味,又能让我们受到感动和启发,在评判大人物的同时,对小人物的分析也同样别有一番趣味,众多的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就如一张网一样,将当时社会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谁又能说小人物没有大的影响呢?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霍松林,赵望秦.宋本史记注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4.290-291,1882-1884,3276-3322.

张新科,高益荣,高一农. 史记研究资料萃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8.150-155,187-189.

毛艳梅.试论《史记》之人物传记的气[J].青年文学家.2009(5)

朱芳.论《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2)

黎艳.谈《史记》人物传记的衬托艺术[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20(6)